欢迎访问仙桃档案史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动态资讯

78年后的寻访:仙桃市代表团赴内蒙古祭拜王贤光烈士

时间:2019年04月10日 来源:

  鲜花寄托哀思
  郝维民教授讲述革命史
  代表团成员走访烈士战斗和牺牲的地方
  仙桃市代表团祭拜王贤光烈士
 
  文·摄影/本报记者 查 娜

  襄河的水、家乡的土和地方特色小食摆放在骨灰盒前,乡音未改,只是时间跨越了近90年。从17岁参加革命离开家乡,到28岁牺牲于内蒙古,湖北省沔阳县籍烈士王贤光再未踏上家乡的土地。长眠于内蒙古78年后,家乡人民第一次踏上寻访之路,赴内蒙古祭拜和挖掘王贤光烈士事迹。78年后,家乡人民找到了王贤光;78年来,内蒙古人民从未忘记王贤光。

  “沔阳三蒸”祭先烈

  4月1日,内蒙古革命烈士陵园悼念厅里,《仙桃日报》记者尹立群将一瓶襄河水、一捧沔阳土和从家乡带来的沔阳三蒸、麻叶子、玉兰片、翻饺子、麻枣等小食,一样一样地拿出来,摆在王贤光烈士的骨灰盒前。仙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中明和《仙桃日报》副总编辑易赶帮,用家乡话轻轻念叨:“王贤光烈士,家乡人民来看望您了……”

  简单的悼念仪式结束后,骨灰盒送回烈士陵园纪念堂二室39号灵龛,代表团成员轻轻擦拭灵龛,插上紫色勿忘我,把家乡的水和土摆进去,让家乡温暖的气息陪伴着他。

  1930年,17岁的王贤光参加革命离开家乡,从此再未踏上家乡的土地。1941年,王贤光牺牲于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长眠于他战斗的土地。78年后,家乡人民才找到了他。仙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中明说,他们一行,带着市委书记的嘱托,带着仙桃市150万人民的期盼和哀思。

  烈士陵园管理处主任于向东说,陵园内的很多烈士都是外省籍的,有些人牺牲时很年轻,可能没有留下后代,很少有亲人前来祭扫。这是陵园方面第一次接待烈士家乡代表。

  两地媒体联动寻找烈士后人

  仙桃市代表团祭扫王贤光烈士一行的到来,源于本报发起的寻找烈士后人的活动。3月19日,本报携手今日头条发起寻找烈士后人公益活动,在首批发布的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8名烈士名单中,包括湖北省沔阳籍烈士王贤光。当时的沔阳县核心区域即现在的仙桃市。《仙桃日报》采编人员看到消息后,与本报联系并第一时间刊发新闻,在当地寻找王贤光烈士的后人。

  3月22日,《仙桃日报》刊发报道,掀起了全市上下为烈士寻亲的行动。市人武部安排各基层武装部、民兵营(连)发挥点多面广的优势,广泛搜集有关信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市史志研究中心安排专人负责寻找线索,查找资料。仙桃日报社派出多路记者到革命老区、王姓聚居地寻访线索。全市党政机关微信工作群、相关新媒体、QQ群、市民微信朋友圈自发转发相关消息,热心市民积极提供线索。

  3月25日,仙桃市委书记胡玖明就《仙桃日报》寻找王贤光烈士后人的报道作出批示。3月31日,由仙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人武部、史志研究中心和报社、电视台5家单位组织的10人代表团,赴内蒙古祭拜王贤光烈士,并收集王贤光烈士的相关资料。

  收集到大量珍贵历史资料

  在本报和今日头条发起寻人活动之前,仙桃市并不知晓王贤光的故事。仙桃市史志研究中心副主任曹金良告诉记者,目前仙桃市可查找的史料档案中,抗日战争时期牺牲的团职以上的干部只有两人,并没有关于王贤光烈士的任何资料。

  4月2日,在内蒙古党委党史研究室四楼会议室,副主任姜爱军准备了党史研究室历年来编写的大量相关书籍资料。王贤光出生于1913年,1930年参加工农红军,并参加了长征,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2月3日,时任八路军第120师大青山骑兵支队2团团长的王贤光,率军在绥中大滩小南沟与日军作战,在前线指挥时不幸中弹牺牲,长眠于内蒙古。2015年8月,王贤光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600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姜爱军说,王贤光应该是当时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绥中地区牺牲的军职最高的人。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全国19个抗日根据地中条件最艰苦的。当地地形特殊、交通不便,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但是根据地军民以难以想象的顽强意志在此坚守7年,付出了上千条生命的代价,直至抗战胜利。

  专家解读峥嵘历史

  4月2日下午,内蒙古近现代革命史专家、《大青山抗日斗争史》主编、85岁高龄的郝维民教授,也接受了代表团的采访。郝维民教授翻开《大青山抗日斗争史》,向记者作介绍。他特地用小纸片把书中与王贤光烈士相关的页面做了标记。在第358页,收录了王贤光烈士的生平,“这些事迹都是老同志们讲述的,全部经过认真严谨的考证,是最权威的史料。”

  尚在病中的郝维民教授,接到采访邀约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王贤光烈士从千里之外来到内蒙古抗战,牺牲在这里,十分悲壮。我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向你们提供资料,把他的事迹挖掘得更完整。”

  代表团另一个分队,来到自治区档案馆查阅了大量相关抗日史料。在1947年9月,绥蒙区党政军民追悼殉难烈士大会筹备会发布的《绥蒙区党政军民殉难烈士英名录》中,记录了王贤光烈士的名字。在内蒙古军区政治部1960年公布的《烈士名录(团职以上)》中,第一页记录着王贤光烈士的信息,包括牺牲时间、地点和埋葬地点。这些信息,都为仙桃市代表团提供了翔实准确的史实材料,填补了当地的空白。

  “王团长谁不知道呢?”

  根据查阅到的资料,4月3日,代表团决定到王贤光烈士牺牲的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实地走访。尽管已是4月份,连绵的大青山山脉仍是一片苍黄,山旮旯里还剩残雪。山风刮过来,带着刺骨寒意。

  “1954年以前,我们这里是旗县并存、蒙汉分治,察右中旗就是以前的陶林县,是八路军挺进大青山抗日根据地的第一站。”察右中旗档案史志局局长张海青告诉代表团成员。在他的引导下,代表团驱车来到乌兰哈页苏木小南沟。

  途经乌兰哈页苏木阳湾村,远远的山上蹲踞着呈三角形排列的三座碉堡。张海青介绍,那是侵华日军修筑的工事旧址,曾经驻扎过一个日军中队。离碉堡7公里外,便是王贤光烈士当时所率的大青山骑兵支队二团根据地之一。

  代表团一行徒步走进小南沟,实地探访,寻找新的发现。正当代表团成员们察看一处地窝子时,一名放羊的老人从山梁后走下来。老人名叫韩长命,今年71岁,是西乌兰哈页苏木人。“您听说过这里牺牲过一位八路军的团长吗?”代表团成员尹立群向韩长命老人打听王贤光烈士。老人顿时大声说,“王团长,我们都知道哩!我小时候还给他扫过墓!”老人告诉大家,八路军王团长牺牲在这里,是村民们一代代口口相传的故事。听了韩长命老人的讲述,尹立群偷偷说,她当时感动地差点哭了。

  今年70岁的大塔寺儿村村民郭千金,带着代表团找到了王贤光烈士牺牲后的安葬地。郭千金老人说,自从王团长安葬在此地后,老百姓就把他身旁的山沟叫成“王富沟”。王贤光烈士尸骨被迁走前,每年的清明节当地人都要来扫墓,虽然他们不知道王团长全名叫什么,是哪里人,但是淳朴的乡亲们认定,王团长是打日本人的大英雄,居住在大青山脚下的人民就应该世世代代都记住他的光荣事迹。

  在当地干部、村民的指引下,代表团又驱车10多公里赶到乌兰哈页嘎查东营浩特,这里是王贤光烈士牺牲的地方。昔日发生战争的山地上,如今已是一个村庄,屋舍俨然。夕阳时分,大青山脚下的小村庄安宁祥和。如果王贤光烈士知道他曾经挥洒热血的土地如今的景象,一定十分欣慰。

  让烈士精神得到传承

  在代表团走访内蒙古的同时,在仙桃市寻找王贤光烈士后人的行动仍在进行中。当时的沔阳县与今天的仙桃市行政区划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排除王贤光烈士是今天的仙桃市、洪湖市、天门市、潜江市、汉川市甚至监利县、嘉鱼县人。由于寻找范围较大,目前还没有找到王贤光烈士的后人。 

  仙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王中明表示,本次活动得到了内蒙古相关方面的大力支持。连日的走访中,所有的单位和个人都全力配合,大家都在表达一个意愿——“王贤光烈士从千里之外的鱼米之乡走出,走上革命道路,战斗和牺牲在大青山这个苦寒之地,他为内蒙古的革命事业而牺牲、为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而牺牲,弘扬烈士不朽的精神,我们责无旁贷。”而走访烈士战斗和牺牲的地方,从王贤光牺牲到现在的78年间,当地群众还在缅怀他,讲述着他的故事,这让代表团全体成员十分感动。内蒙古之行收获满满,下一步他们将与有关部门联系,争取让王贤光烈士能够魂归故里,落叶归根。

主办单位:仙桃市档案馆、仙桃市史志研究中心

邮编:433000

电话:0728-3235292(办公室) 0728-3271585(查档咨询)

技术支持:中国仙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