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仙桃档案史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信息动态 > 动态资讯

“沔阳三蒸”起源探究

时间:2017年05月11日 来源:

中国沔阳三蒸之乡牌匾

     在首届沔阳三蒸文化节上,仙桃被授“中国沔阳三蒸之乡”称号。在此之前,“沔阳三蒸及其制作技艺”湖北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仙桃(沔阳)民间宴席上,“沔阳三蒸”成为不可或缺菜肴,如粉蒸排骨、粉蒸青鱼、粉蒸芋头等因为它作法简单,只需将大米粉配以盐、酱油、大蒜、生姜等佐料,与青菜、肉、鱼拌合,上锅蒸制即可。蒸熟后的菜肴粉香扑鼻、鲜嫩软糯、原汁原味、食而不腻、老少咸宜。《沔阳县志·生活习俗》(1840—1985)记载:沔阳人喜欢吃三蒸(蒸肉、蒸鱼、蒸菜),逢年过节、招待宾客都要摆出几碗美味可口的蒸菜(包括肉、鱼)。

沔阳三蒸

     沔阳三蒸的起源问题,既有文献记载,也有考古发掘的实物佐证,还有美丽的传说。

     《上古食器考》载:“教稼穑渔猎之术。乃制釜甑,取汾河水,萃五谷精,酿而为饮,蒸而为食”。从仙桃沙湖、越舟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石器和陶器中,可以看到含谷壳的红烧土和鼎、鬲、坛、罐、壶、杯、碗、甑等生活用陶。谷壳证明了水稻的存在,据农学家推断,这里的水稻种植有超过7000年的历史;甑则证明了蒸的可能。这表明,5000年之前,沔阳先民已经掌握了蒸的技法。

明嘉靖沔阳州志有关“沔阳三蒸”食材记载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沔阳(仙桃)民间有一个传说,说“沔阳三蒸”起源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陈友谅。他主管后勤的妻子潘氏(一说为罗氏)非常体察军情(起义军常行军打仗吃夹生饭、盐水菜,多有患消化道病症者),在起义军攻陷沔阳县城后,为犒劳兵士,她亲自下厨,别出心裁,将肉、鱼、藕分别拌上大米粉,配上佐料,装碗上甑,猛火蒸熟。蒸出的肉、鱼、藕味美质融,兵士啧啧称赞。起义军吃上这样好的饭菜后,士气大振,经常常打胜仗,柴桑一战,大挫元军,促成了陈友谅在九江称王之举。

     位于湖北省南部的江汉平原,长江的多次泛滥和汉水三角洲的不断淤积合并而成。沔阳地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这里水网密布,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嘉靖《沔阳州志·食货》记载,这里盛产水稻和鲤、鲫、鳊、鯖、鮰、鲢、鳝、鳅等淡水鱼类及蒌蒿、芹、荇、茭、芦笋、藕、菱等水旱菜蔬。可想而知,这里的民众饮食习惯稻米为饭,鱼虾做菜。

     旧时沔阳是水乡泽国,据《仙桃(沔阳)自然灾害大事记》记载,明代成化朝后期的正德(1506—1521年)、嘉靖(1522—1566年)两朝直至清代中期的乾隆(1736—1795年)年间,沔阳水灾达87次。“一年雨水鱼当粮,螺虾蚌蛤填肚肠。”水灾之年,平民百姓吃不起粒粒如珠玑的大米,只有用少许杂粮磨粉,拌合鱼虾、野菜、藕块投箪而蒸,以此充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影响着当地民众的生活习惯,久而久之,蒸菜便成为民众生活的首选。

     2015年4月3日,在沔阳三蒸美食文化研讨会上,武汉商学院烹饪与食品工程学院教授周圣弘《“沔阳三蒸”的起源与发展考论》之中,还从沔阳移民的角度对“沔阳三蒸”的起源进行考究,并由此得出结论:“沔阳三蒸”起源于明代中期至清代中期。

主办单位:仙桃市档案馆、仙桃市史志研究中心

邮编:433000

电话:0728-3235292(办公室) 0728-3271585(查档咨询)

技术支持:中国仙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