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仙桃档案史志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史编研 > 编研成果

五四运动中的沔阳人

时间:2019年09月03日 来源:曹金良 杨 敏

  一百年前的五四运动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犹如一道闪电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天空,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在这一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中,一批在外优秀沔阳学子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勇猛地投入其中,既让自己的青春在为祖国和民族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又以一往无前的勇气激发起家乡众多年轻学子的救国救民宏愿。五四运动爆发后,正在一些城市就读的沔阳籍进步学生积极参加这一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就读于留美预备学校——北京清华学校的沔城人杨潮(笔名羊枣)、在北平高师就读的木兰口(现彭场镇木兰村)人陈青之参加了北京学生的游行示威,反对卖国贼签订不平等条约。杨潮因此被校方除名,陈青之被捕入狱。在山东烟台海军军官学校就读的杜家窑(现西流河镇杜窑)人李之龙不顾学校当局的高压政策,书写“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取消二十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标语,发动海校学员、校工、卫士和舰上水兵,冲破反动教官的阻挠,上街游行示威。恽代英、林育南、陈潭秋等在武汉组织学生集会、游行、演讲、罢课,在国立湖北法政专科学校就读的沙湖人张荫远、在汉口博学书院中学就读的长埫口人杨显东积极参加;正在湖北女子师范学校就读的沔阳县脉旺嘴胡家台(今汉川市杨林沟镇白鱼赛村)人徐全直带头剪发放足,组织同学参加示威游行。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李之龙、徐全直、杨潮等大都走上了革命道路。 

  李之龙在五四运动后开始学习《新青年》《每周评论》等进步刊物,阅读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的文章,广泛接触和研究各种新思潮。在1921年8月结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李汉俊等人,于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第一位沔阳籍共产党员。此后,他参与组织“二七”大罢工,先后担任中共汉口地委执行委员、苏联顾问团团长鲍罗庭的英文翻译、黄埔军校首期学员,毕业后留校协助周恩来主持政治部部务, 1925年10月晋升为国民革命政府海军局政治部主任,不久任参谋厅长兼中山舰长。1926年元月代理海军局局长,获海军中将军衔,成为当时国民革命政府中军衔最高的中共党员。

  徐全直在五四运动后参加陈潭秋发起的妇女读书会,秘密阅读大量革命书刊,逐步成长为革命者,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从事工人和妇女运动。1925初与陈潭秋结婚,后任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等职,是中国妇女革命的先驱之一。 

  杨潮在被学校开除后,改名杨九寰考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机械科。1921年,机械科并入上海交通大学,杨潮与陆定一同学。1923年毕业,先在沪宁、沪杭甬铁路管理局工作,后从事电影、戏剧等文化进步活动。1931年在已加入中共的六妹杨刚帮助下,毅然与封建家庭决裂,走上革命道路。1933年,在上海经周扬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著名的军事评论家。 

  张荫远于1924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任汉口市公安局司法科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受董必武之命潜回家乡,以“绅士”身份为掩护,在沙湖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在沙湖尤拔一带建立地下党支部7个,发展党员50余人,开辟了沔东北区根据地。 

  1923年杨显东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农科,主攻棉花和蚕桑专业。大学毕业后,先后在河南训政学院任教,在湖北省棉业试验场任技士兼代场长。1934年赴美留学,在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于同年11月参加革命,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新中国诞生后成为首任农业部副部长,为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青之在北平高师毕业后到日本考察教育,有一日本人以“中国教育史将由日本人撰写”相讥。陈立即回答:“中国有自己之教育史,吾回国后,当寄汝。”回国后在北平创办群化中学,并在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兼课。同时撰写《中国教育史》,历时十年,于1934年成书,经王世杰、胡适、郑振铎、蔡元培等学者审定后出版,被作为《大学丛书》之一,被公认为是民国以后影响最大、学术成就最高的一部教育史。 

  由于沔阳只有小学、没有中学,而且高等小学(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四至六年级)只有沔城阖州高等小学堂1所,全县学生年龄小且人数少,所以五四运动期间沔阳本地没有学生游行或示威。但五四运动给沔阳民众带来了新的声音。一些进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五四运动的情况,学生们听了耳目一新。他们或在家里转述给家人,或在街头向民众宣传。对杨潮、李之龙等在外学子的大胆举动既牵挂又仰慕,都希望能到武汉等大城市开阔眼界,获取新知。因此,一些学生发愤苦读,有的在小学毕业时达成宿愿,考到武汉继续深造。如1920年秋,沔城人娄敏修、许炎生分别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现武汉第十四中学)、湖北省立第一师范;1921年,张沟刘家大桥人邓文轩考入湖北省立第二中学;1922年,沔城人刘金山考入湖北省立第一中学。据统计,在五四运动后的几年里,仅沔城就有六七十人赴武汉求学,其中叶翠梧、李骧五、颜其海、孙照康等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赵同春、宋月望、吴鸿志、聂余绪等考入省立第一中学。武汉成为沔阳进步青年的大本营。这些人在董必武、恽代英、陈潭秋等熏陶下,先后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中的娄敏修、邓文轩、许炎生、叶赤梧、刘金山、邓翘如、王少先、颜天铎8人于1924年2月奉命返回沔阳,在沔城东岳庙成立党小组,创建了沔阳第一个中共组织,点燃了沔阳的革命烈火。(作者单位:仙桃市史志研究中心) 

  

主办单位:仙桃市档案馆、仙桃市史志研究中心

邮编:433000

电话:0728-3235292(办公室) 0728-3271585(查档咨询)

技术支持:中国仙桃网